陶瓷輥棒作為高溫窯爐核心的傳輸部件,廣泛應用于陶瓷制品、玻璃、鋰電材料、粉末冶金等高溫連續生產領域。其表面應保持高度清潔與光滑,以確保產品順暢傳輸和均勻受熱。然而該設備在使用過程中“物料粘結”現象頻繁發生,嚴重影響傳輸效率、成品質量和輥棒使用壽命。那么,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都有哪些呢?
一、噴釉或布料控制不當
表現:釉料、原料在輸送過程中滴落、飛濺或堆積于輥面。
深層原因:自動化噴釉/撒粉設備精度不足,過量噴涂或輸送物料脫離控制。
解決建議:優化噴釉工藝;采用限位保護和下擋風罩防濺設計。
二、產品底面粘料燒融
表現:工件在燒結過程中底部掉料或融流到輥棒上。
深層原因:釉面未干或含水率高導致燒制中“炸釉”;低溫粘接粉末未完全預燒。
解決建議:提升預處理烘干環節效率,確保原料成熟度。
三、輥棒表面處理不當
表現:陶瓷輥棒表面粗糙、多孔、易吸附雜質。
深層原因:輥棒材質未作防粘處理或長期使用后表面風化、磨蝕。
解決建議:使用噴涂有機硅防粘層、莫來石-氧化鋁涂層等;定期更換老化輥棒。
四、高溫區爐氣成分異常
表現:粘結物多發生在火焰集中或揮發物富集區域。
深層原因:高溫下揮發性堿、硫、鋰等成分升華并冷凝在輥面上,與物料反應生成低熔玻璃相。
解決建議:加強爐氣控制,必要時引入爐氣過濾或分隔結構。
五、輥棒表面清理頻率不足
表現:初期微量粘結未及時清除,逐步累積形成“結疤”。
深層原因:缺乏定期清潔維護制度,操作人員忽視表面檢查。
解決建議:制定周期性人工或機械清理制度;啟用旋轉清刷機構輔助維護。
陶瓷輥棒作為高溫連續生產中的核心器件,其運行穩定性不僅依賴材質本身,更與工藝控制、環境氣氛、操作規范與維護頻率密切相關。構建從源頭預防到過程控制、末端清潔的系統性管理機制,才能真正解決物料粘結這一行業頑疾。